pg电子官方网站多少
你的位置:pg电子官方网站多少 > 新闻动态 > 探墓笔记(169)-范鸿仙墓
探墓笔记(169)-范鸿仙墓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1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图片

范鸿仙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范鸿仙墓   江苏南京 

范鸿仙(1882年—1914年),安徽合肥人,套用一句别人的总结,他是一位得到孙中山表彰,蒋介石追认,毛泽东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。

伟人曾把军队比喻“枪杆子”,把革命宣传称为“笔杆子”,并说革命必须要靠这“两杆子”,范鸿仙就属于那个“笔杆子”的旗帜人物。他曾参与于右任创办的《神州日报》和《民呼日报》的主笔和编辑,同时积极参加柳亚子和陈去病等人发起的南社活动。杂文针砭时弊,抨击清政府,声讨列强,揭露袁世凯,孙中山曾盛赞范鸿仙:范君一支神笔,胜十万雄兵。

范鸿仙不光只是写写文章,做些幕后的舆论宣传,其实他还不遗余力的参与策划安庆起义、黄花岗起义和武昌首义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他冒着生命危险,只身赴南京,说服清军徐绍桢起义,被称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宋教仁被暗杀后,范鸿仙激烈反对袁世凯,1914年,受袁世凯指使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派遣剌客暗杀范鸿仙于其寓所,他身中七刀一枪,成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“以笔为枪,以身殉道”的其中之一,时年仅32岁。

这事后来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激化革命党人对郑汝成的仇恨。1915年,陈其美派遣王晓峰和王明山在上海外白渡桥刺杀了郑汝成。

1916年,袁世凯又指使张宗昌派出程国瑞,在日本人的寓所当场枪杀了陈其美,陈其美时年38岁。

革命革命,就是不同政营之间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革对方的命,如果说汪精卫暗杀摄政王还算是“正义”,后来的各种暗杀层出不穷,谈不上什么正义。宋教仁遇剌象征着议会这条路走不通了,中国首次尝试的宪政就这样死于枪声。法律失效,议会沦为摆设,子弹便是“终极选票”,暗杀成为政治博弈的常规清洗工具,形成“暗杀—复仇-再暗杀”的恶性循环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范鸿仙、宋教仁以及陈其美并列被称为“民国三烈士”。1929年国民党将范鸿仙附葬于中山陵园,1934年国民政府及各界人士举行了公祭仪式。算是兑现了孙中山当年说过“待革命成功必行国葬”的诺言。原墓规格极高,有牌坊、墓道、祭堂、碑亭等等,但可惜都毁于抗战时期了。

抗战胜利后,在原址重建。可惜又毁于十年动乱。两次摧毁,皆为人祸,历史的刀锋割断不了对先驱的缅怀。1972年,政府又一次修复其墓地,并将他的夫人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移来合葬。范鸿仙的墓碑仍然保留了于右任题写的“陆军上将范公鸿仙之墓”,墓碑使用草书字体的可不多见,非常特别。

范鸿仙的墓志由“民国第一狂人”之称的刘文典撰写的《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》,刘文典与范鸿仙同为安徽同盟会成员,两人也是挚友,墓志对范鸿仙既有追思,也有对袁世凯暴行的控诉。

现在范鸿仙的墓园虽无旧时气派,但处于苍松如盖,翠柏森森的优美风景区里。紫金山有一条网红的最美弯道,无数网友去打卡,而这道最美弯道的起点就是“范鸿仙墓”。在最美弯道攻略的帖子里,必然提到导航定位点为“范鸿仙墓”,历史之重与风景之美交织,也许真正的纪念并不在于恢弘的建筑,而在于常常被看见,常常被提起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德国的水果时间表(下)
下一篇:没有了

友情链接: